《安徽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3-05-12 11:56信息来源:质量发展科文字大小:[    ] 背景色:       

 

《安徽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

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省市场监管局局长 韩永生

 

为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加快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省市场监管局会同省质量强省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起草了《安徽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报请省委、省政府审定,已经印发。很高兴今天向大家介绍《纲要》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一、出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1998—2010年)》《安徽省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两个中长期规划,有力推动了我省总体质量水平提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质量作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鉴于《安徽省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已经期满,迫切需要结合新形势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规划设计,系统谋划质量领域政策举措,制定新的中长期规划性文件,全方位推进质量强省建设,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质量支撑。

(一)制定实施《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质量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质量强国”。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宏伟蓝图,在我国质量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制定质量强省建设纲要,就是要结合我省实际,谋划提出《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在安徽落地实施的具体举措,对质量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进行部署,奋力书写质量强国建设的安徽篇章。

(二)制定实施《纲要》是增进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迫切需要。质量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生活品质,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也包含了质量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对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的需求持续迭代升级,经历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喜不喜欢”的消费升级过程。加快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打造质量供给体系升级版,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制定实施《纲要》是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树立质量第一的鲜明导向,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以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将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振兴实体经济。要以制定实施质量强省建设纲要为抓手,推动质量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助力打造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质量竞争新优势,推动我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制定过程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印发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尽快制定我省贯彻意见。省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会同省质量强省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成立编写组,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起草形成我省《纲要》初稿,充分征求、合理吸纳各市政府、省有关单位及行业协会、各类企业意见,经合法合规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形成《安徽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送审稿)》。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省委审定,由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

三、主要内容

《纲要》全文共十个部分、三十条,分为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三个板块。

总体目标部分,《纲要》提出了到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质量强省建设稳定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设置了6个类别17个定量指标,其中4个指标值高于《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的对应指标,其他13个指标是根据《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的定性指标自我加压、研究设定。展望2035年,《纲要》设定的目标是,质量强省建设位居全国前列,质量强国标杆城市创建取得明显进展,质量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达到更高水平。这些目标,既立足于我省质量事业的现实发展水平,同时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充分体现了奋勇争先树标杆的信心和决心,具有很强的激励导向作用。

主要任务部分,包括八个方面。一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突出质量发展创新赋能、绿色导向和造福人民。二是构筑产业质量竞争优势。筑牢产业基础质量支撑,全链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培育质量卓越产业集群,促进区域质量协同提升。三是加快产品质量创新升级。包括: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升级,提高消费品供给质量,工业品质量升级。四是打造安全绿色优质建筑工程。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推动建材质量提升,打造百年精品工程。五是服务供给扩容提质。推动生产服务专业化、生活服务高品质多样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优质化。六是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竞争力。激发质量创新活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进“皖美品牌”建设。七是建设现代化质量基础设施。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效能。八是质量共治共享。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社会共治,加强交流合作。

在组织保障部分,《纲要》从加强党的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强化考核评估3个方面强化实施保障,完善省质量工作议事协调机制、深化质量工作考核、建立纲要实施评估机制等重要举措,推动抓好《纲要》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

四、特色亮点

(一)加强党的领导,将质量强省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纲要》由省委、省政府共同印发,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将质量强省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质量工作指标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确保党中央关于质量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凸显质量惠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幸福感。《纲要》提出,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开展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品认证,打造“5分钟便利店+10分钟菜市+15分钟超市”便民服务圈。支持合肥创建特色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芜湖、阜阳、安庆等创建区域消费中心,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聚焦新兴产业,打造安徽质量新优势。《纲要》结合安徽实际,在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等平台,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应用,加速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筑牢产业基础质量支撑方面,围绕十大新兴产业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验证等共性需求,指导企业参与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

(四)深化区域质量协作,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纲要》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质量联动提升、质量安全联动监管、质量资源共建共享。开展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建设长三角食品安全追溯闭环管理系统,构建药品监管区域协作体系,协同推进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建设,为长三角区域整体质量跃升贡献安徽力量。

 

发布会现场


答记者问 发布会实录

 

中国质量报记者

 

2013年,安徽印发了《安徽省质量发展纲要》。十年来安徽质量事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目前安徽质量工作总体上处于什么水平?下一步,将如何贯彻实施《质量强省建设纲要》?

 

省市场监管局局长 韩永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质量强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全省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完善制度设计。省委、省政府出台《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省人大颁布《安徽省质量促进条例》,省级层面率先制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质量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协调推进机制日臻完善。二是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在112个产业集聚区实施质量提升项目1377个,30个区域开展质量提升示范创建。在全国率先开展口罩等防疫物资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启动产品质量技术帮扶“巡回问诊进万企”三年行动,相关工作在全国作经验介绍。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管理系统、智慧质量APP等,在全国率先开展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开展20种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排查企业4.6万家次。通过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缺陷召回等多种方式织密质量安全“防护网”。四是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全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3762项。主导及参与研制国际标准65项,获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33项。建设国家质检中心23个,3.3万家企业获得认证证书11.65万张。五是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完成六届省政府质量奖评选表彰,十年来各级政府质量奖产生效益4408亿元。培育驰名商标341件,认定皖美品牌示范企业356家、“食安安徽”品牌认证单位300家,创建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46个,增强了安徽品牌市场竞争力。

经过持续努力,我省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消费品质量合格率分别提升至95.1%、93.01%,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升到88.48,公共服务质量进入“满意”区间,连续两年在国家质量工作考核中获评“A”级等次,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三个体系”,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将《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建设更加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持续开展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工程质量提升行动、服务质量提升行动。通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区域和产业质量竞争力,加快产品、工程、服务提档升级,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二是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开展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能力提升行动、标准化创新发展行动、检验检测能力提升行动、认证认可能力提升行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更好地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三是建设现代化的质量治理体系,健全质量政策,完善质量法治,优化质量监管,建设质量文化,强化基层治理、企业主责和行业自律,实现质量社会共治,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纲要》提出要激发企业质量创新活力,推动工业品质量升级。请问经信部门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措施?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 查汉斌

 

近年来,省经信厅大力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4116”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优质企业引育、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等专项行动,支撑质量强省建设,推动“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转变、“安徽产品”向“安徽品牌”升级。一是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梯度培育计划。二是强化数字赋能产业升级。发挥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今年2月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推动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建设“数字领航企业”和数字化改造区域样板。三是品牌塑造提升竞争优势。深入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遴选一批“安徽工业精品”“三首”产品,开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央视宣传,打造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优势。四是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树立全国质量标杆、开展QC小组、信得过班组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宣传精益制造、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工具和方法,推动企业实现提质增效。五是持续加强制造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优化产业质量基础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纲要》部署,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一是实施标准引领。聚焦双碳、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建设,支持企业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并对主导制定标准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二是加快制造业产品升级换代。构建“设计+研发+用户体验”的企业创新设计体系,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大力发展柔性定制、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三是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每年继续培育一批省级新产品、“安徽工业精品”,打造一批全国质量标杆。借助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平台,开展品牌推广。

 

人民网记者

 

工程质量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请问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提升工程质量上,打算采取哪些措施?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方廷勇

 

建筑工程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事关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近年以来,我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住宅功能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应该清醒看到,我省工程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渗漏、裂缝等住宅质量常见问题仍较普遍,建筑工程品质整体上还不高。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采取以下措施:

1.办好“一件实事”。推行住宅工程业主开放日制度,新建住宅工程在正式交付使用前,建设单位要分阶段、分批次组织开展业主开放日活动,组织业主进入项目现场查看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真实记录业主反映的质量问题并及时整改到位。

2.强化“两个责任”。一是企业主体责任。工程质量安全涉及到市场主体参建各方,突出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压实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和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机构等主体责任。二是部门监管责任。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监管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监管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3.整治“三个市场”。一是预拌混凝土市场。严格落实预拌混凝土进场验收、见证取样等制度,加强预拌混凝土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使用海砂行为,保证混凝土质量和工程结构安全。二是主要建筑材料市场。加大对建筑用钢筋、防水材料、保温材料等管理,杜绝不合格建筑材料进入工程现场。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提升工程的内在质量。三是工程质量检测市场。严厉打击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检测数据、检测结论和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强化“四项举措”。一是推行质量保险。深入开展工程质量保险试点,发挥保险力量,解决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二是推动“四个工地”建设。积极推动“红色工地”“绿色工地”“智慧工地”“安心工地”建设,以工地的转型引领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完善问题快速处理机制。依法、公正、及时解决工程质量投诉问题,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投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四是加强责任追究。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严重质量问题的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限制其资质资格申请和从业,暂扣、吊销执业资格证书直至终身禁止执业的处罚。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

 

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是质量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请介绍下近年来我省文化旅游领域围绕质量提升有哪些亮点工作,下一步有什么举措?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王靖

 

近年来,省文旅厅大力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安徽文旅产业不断壮大、服务质量持续优化、监管效能明显提升,推动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坚持“谋发展”,牵头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双招双引”。2022年,全省数字创意产业签约、开工、投产项目总数3393个,登记投资金额9115.9亿元,在谈项目、签约项目、开工项目、投产项目数量均居十大新兴产业第一位。二是注重“抓提升”,发力旅游服务质量工作。出台《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实施方案》,将落实情况纳入质量考核。连续6年选树标杆单位,开展服务质量江淮行系列活动,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三是坚持“惠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全国首创并连续6年举办“安徽旅游诚信日”活动。制定《文明服务导则》《文明旅游守则》。起草的《旅游景区文明引导工作指南》,已在全国实施。全省旅游民宿蓬勃发展,规模近4000家,形成黟县、青阳、庐江等一批民宿集群。四是持续“优环境”,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治理效能。连续4年开展文旅市场“第三方”体检式暗访评估,暗访经营单位2500余家次,发现的所有问题均集中清单交办,确保整改闭环。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纲要》部署,强化政策引领,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努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聚焦质量体系建设。落实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方案,持续做好对各市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指导、监测和考核,推进服务标准制修订,鼓励行业组织发挥作用,增强旅游服务质量保障。二是聚焦品牌建设。以“大黄山”建设为龙头,持续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继续实施文旅精品创建行动,持续打响“旅游服务质量江淮行”、“万名导游大培训”、“你是最美的风景”行业风采展等一批文旅服务质量品牌。三是聚焦市场监管工作。加强综合执法,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开展暗访评估。加强游客权益保护,继续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四是聚焦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持续实施好安徽金牌导游培养计划、旅游星级饭店从业人员三年培训计划,开展好“大黄山”地区导游队伍能力提升系列工作,举办好文化和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比武活动,大力培养旅游服务质量人才。

 

中安在线记者

 

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质量基础设施?《纲要》在质量基础设施方面有怎样的部署?

 

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 丁祖权

 

质量基础设施是由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总结全球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系统性概念,主要包括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要素。其中,标准引领质量提升,计量是控制质量的基础,认证认可建立对质量的信任,检验检测衡量质量的水平。四者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构成科学严谨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与交通、通讯、水利和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一样,质量基础设施不仅是推动质量提升的技术支撑,也是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省依托技术机构、龙头企业等设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中心)126个,共投入经费9114万元,服务企业45462家。

这次《纲要》针对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从三个方面进行部署,并以专栏的形式设定了“质量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具体来讲:

是从发展建设的角度。实施计量能力提升工程,攻克超导、高温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实现高温、高压等领域计量标准建设实质性突破。开展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能力提升行动。建设标准数字化平台,推广新型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申报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争创国家标准验证点,完成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聚焦十大新兴产业需求,建设一批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建设,推进长三角绿色认证先行区建设。二是从改革管理的角度。深化计量技术机构改革,推进民用水表、燃气表强制检定“两检合一”,构建政府统筹、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驱动、高效开放的量值溯源体系。修订《安徽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企业标准总监制度。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强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监管。三是从应用服务的角度。围绕“三地一区”建设需求,推动质量基础设施资源开放共享。实施“标准化+”行动,突出生态环保、健康、安全等领域,强化标准支撑,促进全域标准化发展。开展重点领域标准比对分析和对标达标提升行动,推动量子通信、语音技术等优势领域牵头研制国际标准。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升级行动。聚焦民生消费需求,推行智能家电等高端品质认证和养老、金融等服务认证。发挥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安徽)等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

同时,《纲要》的专栏部分还围绕提升质量技术机构能力、争创国家级质量技术服务平台、创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