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淮南市市场监督管理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
市场监管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障,是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未来五年,伴随着“淮河经济带”的建设发展、“合肥都市圈”持续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入,我市市场监管更需要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为进一步提升淮南市市场监管现代化水平,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根据《安徽省“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 《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淮南市场监管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市场监管改革发展开启新征程
第一节 改革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市场监管体制发生历史性变革,市场监管职能作用更加凸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场监管工作,组建淮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管综合效能充分显现,市场监管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市场监管事业实现快速有序发展。“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总量突破23万户,企业户数由2015 年的2.11万户提升至2020年的6.45万户,增长2.05倍。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深入推进,安徽省专利信息服务(淮南)中心成立,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3.97件, 发展到2020年的6.7件,累计增加值为2.73件,年均增幅 13.6%,每万户企业有效商标拥有量由2015年的543件增加 至2020年的761件。质量强市建设成效明显,“党委领导、 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大 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培育新增68个淮南名牌、5家市长质量 奖、3家市长质量奖提名奖、28个安徽名牌。设立2个省级、 5个市级质量品牌教育实践基地;建成全省首家标准化研究 院,全省首家市级标准化创新联盟正式成立,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26项、59项、186 项,累计获批创建各类标准化试点示范66个;安徽省煤矿安全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验收,成为全省首家建立在计量技术机构上的省级质检中心,全市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6项,完成每年递增5%目标;全市强制性产品生产企业共43家,证书330张。市场监领域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凤台县、田家庵区成功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区), 淮南市成功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城市;制定《淮南市 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推行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 一单四制”销号闭环制度,全市未发生一次性死亡2人以 上较大事故和重大负面影响事件,万台特种设备死亡人数低 于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的控制指标;共抽查各类产品 3352组,不合格组数35组,抽检合格率达98%,不合格产品 后处理完成率100%;开展依法整治非法经营成品油行为专项行动,做到成品油质量专项监督抽查范围、种类、品种全覆盖,高质量完成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迈向深入,淮南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 支队挂牌成立,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市县两级政府全覆盖,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法治制度建设有效加强,全面试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被授予省级“法律六进示范点”,淮南市作为安徽省“双随机,一公开”试点市,成功构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跨部门 “双随机”联查机制,消费维权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初步形成。“十三五”时期,全市市场监管抗疫情,战汛情,全面书写责任担当,市场监管各项工作扎实有力推 进,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十四五”时期推进淮南市场监管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三五”市场监管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15年 |
2020年 |
增长 |
1 |
市场主体总数(万户) |
10.22 |
24.32 |
137.91% |
2 |
其中:企业总数(万户) |
2.11 |
6.45 |
205.32% |
3 |
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3.97 |
6.7 |
69% |
4 |
每万户市场主体注册商标拥有量 (件) |
543 |
761 |
40% |
5 |
有效注册商标总量(万件) |
0.3675 |
1.6675 |
354% |
6 |
有效发明专利总量(万件) |
0.0943 |
0.2531 |
168% |
7 |
地理标志(件) |
3 |
6 |
100% |
8 |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亿元) |
0.2795 |
2.2989 |
723% |
9 |
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
84 |
136 |
62% |
10 |
其中:最高计量标准(项) |
75 |
125 |
67% |
11 |
生产领域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 |
99.4 |
98 |
-0.90% |
12 |
全市获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数 |
48 |
62 |
29.17% |
|
(家) |
|
|
|
13 |
全市广告经营单位(家) |
2244 |
8848 |
294% |
14 |
广告从业人员(万人) |
0.4378 |
2.1642 |
394% |
15 |
广告经营额(亿元) |
0.35 |
1.41 |
303% |
第二节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指出“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国家赋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24条专属支持政策,组织沪苏浙城市结 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皖北“四化同 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等重大战略,为淮南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淮南正大力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明向上、政治清明的现代化美好淮南,全力转型、推动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紧迫的任务,需要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发挥现代市场监管体系在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我市市场监管面临着并需要适应宏观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要求市场监管展现更大作为、提供更优保障、解决更多课题、发挥更大作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发展推动市场监管呈现新 的阶段性特征、面临新的挑战,我市市场监管干部队伍的思想理念、思维模式、能力素质,总体上与市场监管新任务、新要求仍需持续适应过程;运动式、粗放型的传统监管模式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现有监管能力滞后于科技和 产业发展;市场信用体系不健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监督 和约束作用发挥不够,推进社会共治不足;市场秩序、安全 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尚处于磨合期,全市市场监管执法的统一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有待增强。
全市市场监管部门要准确把握淮南市场监管面领的形势变化和新时代市场监管的任务要求,把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作为市场监管“先手棋”,把实施重大战略、助推高质量转型发展作为市场监管“重头戏”,把规范市场秩序、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作为市场监管“硬任务”,把保障市场安全、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市场监管“压舱石”,拉高标杆、奋勇争先,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明向上、政治清明的现代化美好淮南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第三节 总体要求
(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把握“大 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坚持创优市场准入环境、激发市 场主体活力,坚持创优市场竞争环境、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 体系,坚持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全面促进消费升级,坚持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推动经济体系优化转型,坚持深化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严守市场安全底线、 促进平安淮南建设,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更高水平 对外开放,坚持完善履职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市场能力现代 化,为加快建设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明向上、政治清明的现代化美好淮南添砖加瓦,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市场监管各方面和全过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市场监管部门得到坚决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投资创业需求、消费需求和安全需求,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市场环境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紧扣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 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切实找准监管与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更好发挥市场监管 在优化营商环境、支撑科技创新、提升供给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守护民生底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坚持科学监管、社会共治。把提高监管效率作为市场监管基本要求,整合配置资源、优化监管要素、完善工作机制,推进科学监管、智慧监管、精准监管、阳光监管和综合监管,实施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和长效治理,把体制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探索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 增强监管的主动性、敏锐性和精准性。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既守住安全底线又留足发展空间,引导其规范健康发展。发挥市场、政府、社会等各方作用,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共建共治共享市场监管新格局。
坚持改革创新、争先进位。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监管理念、方式和手段,坚决破解监管工作中的各种观念桎梏、制度障碍和瓶颈制约,加快推进市场监管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对标更高目标、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开拓创新、突出特色,全力提升淮南市场监管事业发展层次。
坚持系统集成、深度融合。增强系统观念,坚持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理念,实行产品和服务全链条监管、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运用多种手段实施综合监管,对影响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形成全方位震慑。坚持“融通贯通激活力、服务大局聚能量”,深入推进职能整合和队伍融合,实现更深层次的“化学融合”,进一步强化系统功能、提升结构效率。
(三)主要目标
市场准入环境更加便捷。 商事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更加便捷高效,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市场主体活跃发展、质量全面提高。
市场竞争秩序更加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落实,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成效显著,影响市场竞争秩序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
市场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消费投诉举报系统不断优化,探索推行消费投诉公示制度,消费者低成本、高效率的维权机制更加健全,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活动向纵深推进,维权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
市场供给质量全面改善。质量强市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战略深入实施,质量促进机制、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质量基 础设施全面夯实,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明显增加,质量提升、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市场安全形势更加平稳。与全市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监管领域安全治理体系基本建立,食品药品、特种设备、 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安全风险分析、预 警、响应、处置系统不断完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得到有效遏制。
市场监管效能全面提升。上下贯通、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逐渐成熟定型,“双随机、 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新型监管机制更加完善,社会多元共 治的监管格局初步形成,监管科学性有效性明显提高,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专栏2 “十四五”全市市场监管工作主要指标 |
||
指 标 |
属性 |
指标要求 |
▲市场主体准入和发展 |
||
(1)企业开办时间(个工作日) |
预期性 |
≤1 |
(2)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核周期(即办件、个工作 日 ) |
预期性 |
≤2 |
(3)全市市场主体总量(万户) |
预期性 |
35 |
▲市场安全形势 |
||
(4)农产品和食品检验量(批次/千人) |
约束性 |
5 |
(5)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
预期性 |
≥98.5 |
(6)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率(%) |
约束性 |
100 |
(7)特殊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覆盖率(%) |
约束性 |
100 |
(8)每万人口执业药师注册数(名/万人) |
预期性 |
≥4 |
(9)万台特种设备事死亡率 |
约束性 |
≤0.06 |
(10)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检合格率(%) |
预期性 |
≥96 |
▲市场秩序 |
|
|
(11)部门联合“双随机、 一公开”抽查占比(%) |
约束性 |
30 |
(12)信用风险分类抽查占比(%) |
约束性 |
50 |
▲市场消费环境 |
||
(13)培育市级放心满意消费示范企业(店)(户) |
预期性 |
100 |
(14)培育县(区)级放心满意消费示范企业(店) (户) |
预期性 |
400 |
(15)消费投诉按期办结率(%) |
预期性 |
99.8 |
▲市场供给质量 |
||
(16)新增省政府质量奖数量(家) |
预期性 |
≥1 |
(17)新增市长质量奖数量(家) |
预期性 |
≥6 |
(18)培育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家) |
预期性 |
30 |
(19)有效发明专利总量(件) |
预期性 |
4000 |
(20)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 |
预期性 |
力争达到全 省平均水平 |
(21)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亿元) |
预期性 |
5 |
(22)拥有有效商标数(件) |
预期性 |
30000 |
(23)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件) |
预期性 |
10 |
(24)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项) |
预期性 |
1 |
(25)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项) |
预期性 |
2 |
(26)培育团体标准(项) |
预期性 |
5 |
(27)有效地方标准总量(项) |
预期性 |
15 |
(28)建成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 |
预期性 |
228 |
(29)批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个) |
预期性 |
1 |
(30)规上工业企业首席质量官覆盖率(%) |
预期性 |
100 |
第二章 创优市场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聚焦创新创业堵点痛点,加强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市场准入制度创新,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释放社会创造潜力、激发企业活力。
第一节 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探索实施名称申报“企业承诺+事中事后监管”,允许新兴行业企业使用反映新业态特征的企业名称。推动开展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试点。探索个人独资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试点,有效化解投资人的投资风险。
探索“确认制”改革试点。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有序推开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试点,探索实行以申请人信用承诺为基础,材料清单标准化、办理流程电子化、登记确认智能化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创设的制度性成本。
规范外资企业登记。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程序和材料,不断提升外商投资管理和服务水平。
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探索建立部门协同推进“僵尸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推行“税务预检” “破产联办”等注销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退出的效率与安全。
第二节深化涉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证照分离”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清单以外事项一律不得作为限制企业经营的依据,全面推进 “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改革,贯 彻落实“转、减、放”改革要求,根据上级统一部署,进一 步取消或下放产业产品生产许可事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全程网办”和电子证书管理。优化食品经营许可审批,扩大推行告知承诺制范围,推广使用食品经营许可电子证书。推进食品经营“证照合一”改革。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审批改革。
第三节 优化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推进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企业开办“零成本、零跑腿、零见面、零干预”的“四零”模式,实行“企业开办一件事”集成办理、 一网通办,将淮南打造成企业开办全省标杆城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推动涉企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跨省互认和登记许可事项异地办理、异地取 证。探索登记许可“智能审批”,提升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 统核名智能化水平,探索市场主体住所在线核验,加快实现人工审批向智能审批转变。
增强群众办事便利度。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改革,制定实施市场监管“一网通办”办事指南,编制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推动登记许可事项全程标准化。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推行“一件事” 改革和“一站式”服务。拓展便民服务网点,提供“自助打印执照”等一站式服务。逐步取消各类强制登报公告事项,实行网上免费公告。完善促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制度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小个专”党建工作。
第三章 创优市场竞争环境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围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竞争中立为核心原则,以实现竞争、增进竞争和规范竞争为基本目标, 建立健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强化重点领域监管,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一节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成全面覆盖、规则完备、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体系,提高公平竞争审查的有效性和约束力,提升制度权威和效能,有效防范和制止政策措施排除、限制竞争问题,创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进一步明确审查范围,凡涉及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 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有关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 规范性文件、其他政策性文件以及“一事一议”形式的具体政策措施,均纳入公平竞争审查范围。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方式。认真落实《淮南市公平竞争审查政策措施会审暂行办法》,遵循“谁制定、谁审查”原则,对拟以各级人民政府名义出台的政策措施,在起草过程中坚持起草部门初审和市场监管部门复审的双重审查程序,提升审查结论准确性。
健全公平竞争审查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公平竞争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专家支持体系,推行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效应分析。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完善投诉举报和查处回应机制。
第二节 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加强反垄断法治宣传教育。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反垄断法治宣传,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一 旦发现垄断违法行为,积极配合省市场监管局做好反垄断行政案件办理协助工作,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倡导竞争文化宣传。 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各类媒介,以法律解读、案例警示等方式宣传竞争 政策,传播公平竞争理念,提升公平竞争社会共识。注重政策引导和培训指导,指导经营者建立竞争合规制度,提高经营者竞争合规意识和能力。强化以案释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案释法与政策宣讲,发挥好典型案例的引导、规范与教育功能。
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对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侵犯商业秘密、市场混淆、虚假宣传等反不正当竞争案件办理。持续开展防疫物资、生活消费、互联网平台、医药购销等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对刷单炒信等利用互联网从事不正当竞争的新型违法行为,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出台淮南市经营者加强商业秘密保护相关工作指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创建商业秘密保护试点,以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为主要区域,推进打造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 加强价格监管执法
强化价格监督检查。加大对价格欺诈、哄抬价格、价格串通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重要民生价格监管,重点对教育、医疗、旅游等商品和服务价格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加强涉企收费监管,重点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商会、水电气公用事业领域、商业银行等收费行为强化监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推进多元监管体系建设。立足价格收费监管特点,完善市场价格监管机制与执法体系,建立健全行业价格行为规则,推动协同监管、综合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多元共治的价格监管体系建设。
第四节 加强重点领域和新业态监管
加强网络交易和合同监管。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监管机制。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督促电商平台经营者切实履行法定义务。实施网络交易有效监测。严厉查处各类网络交易违法行为。有效发挥失信惩戒机制在网络交易监管中的作用,完善网络市场信用监管体系。持续强化对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的监管,开展重点领域合同格式条款整治等专项行动。
加强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坚持“打防结合、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突出抓好聚集式传销重点区域整治,重点推进网络传销风险预警和线索挖掘工作,持续开展打击传销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完善“党政主导、部门联合、公众参会、综合治理”的传销治理模式,保持打击传销高压态势。强化直销企业监管,做好行政指导,严肃查处直销企业涉嫌传销、虚假宣传等严重违法行为。
加强广告监管,促进广告业发展。加强广告导向监管,依法查处涉及导向问题的违法广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医疗、药品、食品、保健食品、房地产、金融投资理财等重点商品或服务,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开展广告专项治理,曝光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广告行业组织的作用,强化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主体责任,引导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推动广告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强重点领域监管。联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行为;持续抓好防疫物资质量监管,深入开展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利用疫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价格违法行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十年禁渔”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措并举强化监管,斩断非法交易链条。
推进执法稽查规范提升。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行政处罚案件录入公示管理,严格执行执法责任 制、过错追究制,防止执法权力滥用。加大执法稽查培训力 度,强化执法稽查交流协作,提升基层执法能力,形成执法 合力,解决执法难题。加强与公安局、海关、法院、检察院、商务局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大联合执法力度。
实施审慎包容监管,促进新经济发展。 大力推行“柔性执法”制度体系,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不断升级淮南市场监管领域“免罚清单”,对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依据免罚清单免于处罚,加强免罚后行政指导,促进企业守法诚信经营,推动淮南市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第四章 加强消费满意环境建设促进消费升级
立足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进一步完善消费维权体制机制,着力净化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
第一节 加强消费维权体系建设
完善消费维权投诉平台建设。深化消费维权“五进”体系,建立消费投诉联络站、服务站投诉快速处理机制。充分发挥12315平台作用,做好12315热线与12345热线并线运行后的日常监管系统互动、信息共享。加强投诉举报数据分析。加快健全消费维权制度体系,鼓励经营者建立小额消费争议快速和解机制,大力推进在线消费纠纷解决 (ODR) 机制,落实先行赔付制度。加大“诉转案”力度,加强对消费投诉信息中违法违规线索筛查和甄别,深挖案源线索,严厉查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健全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在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消费投诉信息集中公示,加强消费纠纷源头治理。通过投诉信息集中公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消费预警和信用约束作用,改善消费环境。逐步扩大消费投诉信息公示覆盖面,开展多维度投诉公示,提高公示的综合效应。与消保委成员单位联合开展约谈,督促企业落实投诉处理主体责任,做好消费投诉调解工作,为消费者营造舒心、放心、安心的消费环境。
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围绕网络、老年、农村和金融等消费领域,聚焦预付式消费、保健品虚假宣传、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围绕手机APP、 快递、游学、家政、银行、保险等重点服务领域,通过有针 对性的消费体察、服务评议、调查、点评等活动,有效发挥 社会监督作用。聚焦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综合运用约 谈、曝光等多种手段,加大消费维权力度,形成有力制约机 制。推广全省首例由市级消保委代理的公益诉讼案件经验,持续开展消保委代理公益诉讼案件,开创消费维权“淮南模式”。
第二节 深化放心满意消费创建工作
扎实开展“皖美消费在安徽”创建行动和放心满意消费示范领跑行动,努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推进12315“五进”工程、“放心消费进乡村”创建。大力推动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向街区、景区、商圈延伸。建立和发展“消费维权服务站”。在电商、食品药品、价格、粮油等重点领域,快递、 旅游、金融、电信、餐饮等重点行业,以及供水、供气、供电和养老等公共服务行业深入开展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网络消费、服务消费、品牌消费、民生领域消费放心满意工程,进一步提升创建工作覆盖面,推动消费领域重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区域内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虚假宣传等不法经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消费风险大幅下降。培育市级放心满意消费示范企业(店)100户,县(区)级放心满意消费示范企业(店)400户。
第五章深化质量强市建设助力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
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激发企业追求高质量的内生动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
第一节 完善质量发展机制
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 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领导体制和“市 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 机制,发挥市县两级质量工作领导小组(质量发展委员会等机构)作用,推动社会各层面重视加强质量发展工作。探索 出台质量工作督察办法,建立党委质量工作督察机制。加强 和改进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持续推动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 纳入县区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完善质量发展激励机制。优化市长质量奖评选制度,支持县区政府开展政府质量奖评选,发挥质量标杆示范效应。对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获得国务院和省政府督查激励的 地方及相关单位和人员,以及获得中国质量奖、中国标准创 新贡献奖、省政府质量奖等重要奖项的单位和人员加大奖励力度。
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处置。完善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机制,加大对生产企业的行政约谈和缺陷调查力度,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及时消除产品缺陷、消除或降低安全风险。
第二节 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围绕淮南六大新兴产业、绿色能源产业、服务业、农产品、工程、质量基础设施、质量文化开展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到2025年,我市六大新兴产业、绿色能源产业质量水平显 著提升;集中培育发展一批管理水平高、发展前景好、市场 覆盖面广、竞争力强的精品服务,全市服务业质量水平明显 提升;培育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淮南传统特色、 绿色生态农产品;推出一批品质工程、百年工程。开展中小 微企业质量提升精准帮扶行动,深入开展质量公关、质量比 对,QC小组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打造高质量的“单项冠 军”企业。持续推进质量教育进党校,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推 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识、能力和水平。推动高等院校与重点企 业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深化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建设,力 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实现全覆盖。 持续开展“质量月”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专 栏 3 重 点 产 业 质 量 提 升 工 程 |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产 健康、绿色食品淮南六大新兴产业以及绿色能源产业深入开展质量“一站式”服 务,支持重点优质企业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品牌培育、主导或参与制修订行业标 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加强质量提升专题调研,持 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
第三节 培育质量品牌优势
加强优势领域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制造业高端品牌,培树一批系列农产品“淮南品牌”,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服务 知名品牌。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大品牌示范和推广力度,不断提高淮南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培育质量管理标杆企业。 引导和鼓励我市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产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等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 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积极争创政府质量奖,指导具备条件的 企业制定个性化争创方案,形成培育梯队,提高争创实效。
“十四五”期间计划培育市长质量奖6个以上,力争省政府质量奖实现“零”的突破。
深入开展“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培育工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重点围绕我市六大新兴产业、绿色能源和现代服务业,推动淮南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端化、品牌化。到2025年,力争新增制造业、服务业“皖美品牌示范企业”30家以上。
第四节 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急需的质量基础设施,加速提升技术支撑和创新引领能力。争取到2025年,我市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总体运行能力明显提升,支撑产业发展和监管的能力显著增强。
强化计量基础支撑。围绕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资源利用、先进制造等领域,探索建立一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十四五”期 间全市年均新建计量标准8项以上,到2025年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228项。紧密结合我市重点产业的测量技术需求,加强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计量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力争批筹1家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对涉及与民生相关的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计量专项行动,强化重点监管。
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十四五”期间,争取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项以上、地方 标准5项以上,鼓励新增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标准150项以上。 强化先进制造业标准创新能力,在我市优势产业领域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技术标准对接,充分发挥市级标准创新联盟作用,建成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大数据)。做好国家级检验检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 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验收评估。加强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研究,新创建2个以上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新创 建1个以上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10个以上省级服务业 标准化试点。加强淮南特色产业标准化研究,筹建国家食品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豆制品机械标准化工作组。加强营商标准化研究,筹建安徽省营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标准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建设并发挥好淮南市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加强质量认证工作。到2025年,各类质量认证证书超 过430张。大力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在消费品、装备制造、 服务业等领域推行智能家居、物联网产品、健康养老、教育服务等高端品质认证,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推广有机产品认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到2025年, 全市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突破35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工作,到2025年,全市通过绿色产品认证企业达5家以上。加大认证宣传力度,提高认证的社会 公信度和知晓度。强化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严厉打击认证 认可领域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严肃查处虚假认证、仿冒证书等违法行为。
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与监管。立足我市六大新兴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分布和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建设。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监管,组织机动车辆、建材等检验检测机构参加能力验证活动。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动态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五年内完成全市检验检测机构现场检查全覆盖。有机整合质量管理、标准研制、计量校准、检测认证等技术资源和行政资源,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服务。
推动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围绕我市高质量发展和市场监管需要,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安全性、实用性、应急性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十四五”期间,力争纳入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促进提高公众科普素质。
第六章 深化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促进企业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成效明显,知识产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第一节 增加知识产权有效供给
促进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产出。围绕淮南六大新兴产业、绿色能源产业中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系统攻关需求,实施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依托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等科技创新主体,打造一批专利技术转化中心;围绕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寿县新桥产业园区、煤化工园区等整合资源,推动专利技术中试放大与孵化,扶持培育一批专利技术项目孵化基地。开展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开展专利技术对接活动。持续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淮南商标品牌,推动我市品牌经济发展。争取到2025年,我市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强化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保障机制。开展“入园惠企贯标”行动,推动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指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促进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优化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激励导向,制定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第二节 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法规制度。推进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规范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活动,统一侵权判断标准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技术调查制度。健全知识产权案件移送、信息通报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案例指导机制。推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程序衔接,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决标准统一协调、证据互认。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 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方式,从专利申请、行政执法、司法 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完善行刑案件查办衔接机制。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调解组织、仲裁机构、公证机构,鼓励高校、社会组织等开展维权援助工作,建立市县乡三级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网络。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受理处理、诉讼调解对接、调解仲裁对接、行政执法与调解仲裁对接等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评价和约谈通报机制,压实知识产权保护属地责任。
夯实知识产权保护基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度,形成保护合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专家库,有效提供智力支撑。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深化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充分发挥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开展知识产权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区域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查处假冒专利、商标侵权、侵权盗版、地理标志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依法加大重复侵权、 恶意侵权、群体侵权的处罚力度,建立严重失信名单,实施 联合惩戒,增加违法成本。加强对非正常专利申请和恶意注册商标行为的信用监管。推动电商平台侵权纠纷快速处置。
第三节 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能力
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鼓励建立“贷款+保险保障+财政风险补偿”的质押融资新模式,推进知识产权保险,积极推动建立质押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建立专利导航决策机制,服务淮南六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在六大新兴产业领域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构筑产业专利池。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工程,推动知识产权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医药化工、汽车制造、潘集经济开发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煤基石化、替代燃料、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基础化工、寿县经济开发区(新桥国际产业园、寿蜀现代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 凤台经济开发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毛集经济开发区农副 产品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 护,全面支撑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知识产权 强基工程,开展“知识产权下乡”行动,培育一批富农兴农“金字招牌”。
提高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江淮大数据中心及“皖事通办”平台,围绕淮南六大新兴产业,整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探索建设特色专题数据库。支持行业组织、产业园区、试点示范区、服务业集聚区等建设差异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精准服务。支持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运营服务向专业化、高水平发展,拓展知识产权服务范围,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服务业 在建设创新型知识产权强市中的促进作用。持续开展“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知识产权服业监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推介淮南商标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加强我市新兴产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研究,提升知识产权国 际规则的运用能力,规避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
专栏4 知识产权发展重点工程 |
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围绕淮南先进结构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 煤化工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聚焦淮南重点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 技术,实施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和专利组合,打造一 批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中心,至少引进1家专利代理机构。 商标品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打造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和市 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不断提升淮南商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提升行动,推动我市市场主体使用地 理标志专用标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立健全 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保护和发展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工程。探索建设“淮南知识产权在线”综 合应用系统,贯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等全链条。探索建设 淮南市域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推动创新主体、服务平台、专家人才、行政监管、 执法司法等数据互通共享。组织申报成立中国(安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淮 南分中心。 专利导航工程。围绕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六大新兴产业,在重点区域、产业 园区建立专利导航工作机制,建设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深化专利导航成果应用, |
建立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工作对接机制。调研了解我市六大新兴产业“卡链”、“断 链”创新发展需求,创新专利导航分析方法,精准导航企业发展方向。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引导企业积极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 范》国家标准,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规范体系,建立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市场化 机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鼓励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 押融资。 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推动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 史文化传承以及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引领乡村振兴的“样板 田”。加强地理标志涉农品牌培育、宣传工作,创建一批“皖字号”名、特、优、 新地理标志品牌。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探索建设产业特色 知识产权数据库和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立足淮南知识产权服务资源 禀赋,整合、优化、升级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和资源平台。加大对海外高端服务业 人才的引进力度,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
第七章 严守市场安全底线促进平安淮南建设
坚持将防风险保安全作为市场监管首要职责,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重点工业质量安全监管,切实守住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不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第一节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推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进一步增强精准监管和综合治理能力,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强化党委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层层压实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健全完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健全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协调机制,落实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四员”(管理员、宣传员、协管员、信息员)制度。完善对地方党委和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推进食品安全源头治理。严格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不断提升监管智慧化水平,到2025年,全市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率达100%,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核企 业覆盖率达100%。大力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和小作坊规范提 升,探索园区集聚式食品小作坊升级模式,做深做实淮南牛肉汤产业园示范园区和淮南牛肉汤(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生 产示范行业培育,积极推进寿县、八公山和潘集豆制品小作坊集中园区搬迁入驻,不断推动企业(小作坊)规范生产和高质量发展。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强化食品安全抽检,统筹 市、县级抽检计划,到2025年,农产品和食品检验量达到5批 次/千人以上。加强食品安全抽检结果的分析和应用,提高不 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推进部门间 风险交流和数据共享。强化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修订淮南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整治。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餐饮质量安全提升、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等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系列攻坚行动,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科学划分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推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分级监管。加强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监管,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治理。加强特殊食品监管,推动实现淮南益益乳业视讯监管系统与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同步直连,五年内实现对特殊食品生产企业体系检查全覆盖。
强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深化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工作试点。深入实施淮南市“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培育计划,全力打造具有淮南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食品放心品牌及示 范单位,建立完善品牌培育、认证和示范体系,全力提升淮 南食品安全整体形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全 市创成3个以上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持续开展“食 品安全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建立市县乡三级食品安全科普 宣传基地(站),建成淮南市食品安全主题公园。完善投诉举 报机制,落实举报奖励规定。拓展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路径、方法、模式,提高公众食品安全获得感与满意度。
专栏5 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 |
推进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督促淮南益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 (我省仅此一家)全面实施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自查报告 率要达到100%。推动实现淮南益益乳业视讯监管系统与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同步 直连。 实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行动。全面清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打 击制售“三无”食品、假冒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 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用2—3年时间,建立规范的农村食品流 通供应体系 实施餐饮质量提升行动。督促餐饮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进 货查验、加工操作、清洗消毒、人员管理等规定。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分 级管理。鼓励大型和连锁餐饮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方式,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鼓励餐饮单位实施“明厨亮灶”。严格压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鼓励餐饮外卖对 配送食品进行封签。 实施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全面开展严厉打击保健食品欺诈和虚 假宣传、虚假违法广告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查处各种非法销售保健食品行为 |
第二节 加强药品安全监管
通过五年努力,药品安全监管队伍素质全面提高,依法 行政能力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装备进一步 提升,药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检测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药、械、化经营企业、使用单位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主体责任全面落实,经营使用规范有序,企业健康发展。
加强药品经营使用环节监管。监督药品经营企业全面全时段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SP) 开展经营活动。加强监督检查,查处无证经营药品行为及买卖、出租、出借《药品经营许可证》以及挂靠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督药品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全面落实以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为重点的法定质量管理制度。
深入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建立市场监管与公安、法院、检察院四方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协作打假机制,开展 药品打假治劣整治活动,统筹推进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涉及面广、危害严重、性质恶劣、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售假劣药品案。大力整顿和规范假劣药品虚假宣传,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药品广告。
加强基本药物监管。 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和使用环节监管,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覆盖抽验、全品种电子监管。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建立覆盖全市各县(区) 的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完善网络在线报告体系,及时发现、上报本地区所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建立药品不良反应预警系统,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价,实现药品不良反应技术监测网络化管理。
加强对特殊药品和疫苗的监管。进一步完善特殊药品监管方法,实现与卫健委、公安等部门的监管信息共享;建立特殊药品突发事件的应急监管系统,实现对特殊药品监控流向的工作目标。加强疫苗流通使用环节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疾控机构和疫苗接种单位质量管理人员的配备、疫苗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疫苗冷链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疫苗购销渠道和储运管理。健全完善药品疫苗追溯体系。
加大药品抽验力度。提高评价性抽验的科学性和监督性抽验的针对性,评价性抽验要重视被抽验单位和品种的覆盖面,及时掌握和评价药品质量,为强化药品监督和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技术支持;更新药品快速检测车,利用快速检测设备,以较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抽验效率,加大对有不良行为记录的单位、药品抽验不合格率高的单位和品种、执行试行标准的新药品种、中药保护品种、规避监管的单位和品种的抽验力度,提高不合格药品的检出率。
鼓励药品零售连锁经营。 对跨地区区域开办连锁门店,特别是向农村延伸连锁网点的,开辟绿色通道,促进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增强我市药品流通业的整体竞争力,方便群众购药。
加大医疗器械监管力度。加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宣贯力度。完善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服务医疗器械备案人,支持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加强一类医疗器械生产监管,组织开展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帮扶活动,促进淮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经营环节医疗器械监管,组织开展医疗器械经营许可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医疗器械许可“放、管、服” 工作落实。加强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监管,全面开展医疗设备、诊断试剂、植入介入材料等医疗器械采购、使用情况监管,推进医疗机构采购使用医疗器械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
加大化妆品监管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持续开展以特殊用途化妆品、婴幼儿用化妆品等高风险化妆品监管为重点品种,美容美发行业为重点领域的专 项整治行动,加大市场抽检频次和力度,重点打击违法添加药物、禁用物质以及超量使用限用物质的行为。
加强药品检测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专项经费,搞好地 方财政配套,用3至5年时间为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更新配置大中型精密仪器,进一步提高药品检验质量。积极推进药品检验检测能力提升,现行《中国药典》附录所有检验项目参数可检率由85%提高到90%,能够满足省局下达的年度药 品监督抽验计划和基本药物抽验计划中的全检率要求。根据新版药典变化及时开展药品扩项工作,增加药品检验参数。
根据监督需要,适时开展食品药品包装材料、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检测参数的扩项认证。
专栏6 药品安全对标提升行动 |
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完善检查执法体系;完善稽查办案机制;强化 监管部门协同;提升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风险监测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提升“互联网+药品监管”应用服务水平;探索和推进职业化专业化药品、医疗 器械检查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监管人员的素质能力。 建立健全疫苗药品安全工作责任体系。推进各县(区)成立药品安全委员会 制定出台领导班子成员疫苗药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加强跨区域跨层级药品监管 协同指导,落实监管事权划分,强化药品监管协同。完善药品安全风险会商机制, 形成药品监管工作一盘棋格局。 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加大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设施设备和检验能力提升投入, 加强药品安全技术支撑机构建设。 |
第三节 加强特设备安全监管
以开展专项整治为重点,持续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牢牢守住特种设备安全底线。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构建部门监管和属地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格局,建立落实企业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分析 和风险评估,深入推进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 理双重预防工作,严格落实重大隐患排查治理“一单四制”制度,坚决防范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
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以涉危化品锅炉、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为重点,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严格实行“拉网式”排查、“清单式”管理、“对账销号式”落实。积极推动特种设备纳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 程。加强对油气输送管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法定检验的监督 抽查,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监督检验、使 用登记和技术保障等工作。通过开展专项整治、特种设备作 业人员提升等措施,不断提高我市特种设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遏制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发生。
创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模式。推进特种设备安全分类分级监管,按照企业和设备风险大小,合理确定抽查比例频次,实施差别化监管,推动抽查工作从简单粗泛向精准高效升级。扎实推进电梯维保和检验检测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淮南96366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建设,实现实时动态监管、 远程监管、网上监管。建成气瓶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确保全市一张网运行。继续强力推动特种设备大数据系统使用,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各项业务网上办理,安全监察指 令书网上派发,检验报告网上开具。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执法,及时曝光特种设备严重事故隐患和典型违法案件。
第四节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实施风险监测预警。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机制,针对日用消费品、食品相关产品、商品煤、水泥、防爆电器等产品、新消费产品开展质量风险监测,及时发布风险警示和消费提示,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针对优势行业、产业集中区,会同属地监管部门开展风险评估和质量分析,着力防范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完善监督抽查工作机制,形成生产流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模式,统筹市、县(区)监督抽查,完善市级监督抽查重点产品目录。以涉及生产许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工业产品和大宗日用消费品为重点,每年组织50种以上产品开展监督抽查,扩大抽查覆盖面和 有效性,力争每年安徽省局抽查淮南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加大产品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力度,探索将抽查结果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重大质量问题约谈机制,对抽检合格率偏低的企业实施重点检查,加强跟踪抽查,对产品不合格企业形成有力震慑。
强化获证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机制,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开展分类监管,建立健全获证企业数据库,将获证企业监督检查纳入“双随机”平台管理,每年按规定比例对获证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依法进行处置,严把生产源头质量安全准入关。
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针对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产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产品、日用消费品以及防爆电器等为重点,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整治一种产品,消除一批隐患,提升产品质量。
第八章提升监管效能 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
围绕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加快智慧监管步伐,全面提升监管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理顺监管事权关系。坚持“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厘清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边界。合理界定 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执法权限,坚持下放监管权限和支持基层 监管能力建设同步推进。完善监管执法部门之间、市场监管 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线索通报、证据转移、案件协查、联合 办案以及检验鉴定结果互认等制度。进一步深化市场监管综 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层级联动的市 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形成权责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 运转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扎实推进标准化市场监管所建 设。深化技术机构事业单位改革。落实统一着装要求,提高基层监管部门形象识别度,增强社会公众认识度。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切实加强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选人用人工作的正确方向。重视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在实践中锻炼、考验和提高干部能力和水平,加快促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加大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力度,及时为市场监管注入新鲜血液,到2025年力争实现市局公务员满招录,实现事业单 位本科及以上专业人才占比55%以上。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 置和岗位聘任机制,按照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择优聘用人员,到2025年实现市局事业单位聘任高级工程师50人以上,工程师80人以上,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严格依法行政。 结合《民法典》相关规定,做好涉及市 场监管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改和废止工作,推动 出台《淮南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 定程序,强化对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力度。全面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依法履职尽责免责制度机制。健全行政处罚裁量适用制 度,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裁量适用权的行使;强化法制监督, 深化执法监督工作;深化普法宣传,按照“八五”普法规划 要求,开展以“法律六进”为代表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全 面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谁立法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等责任制。
推进“双随机、 一公开”监管。完善我市“双随机、一 公开”监管工作规范,每年出台市场监管系统“双随机”抽 查工作计划,细化“双随机”抽查工作指引,按不低于3% 的比例抽取企业实施检查。动态更新部门联合“双随机”监 管事项清单,在重点领域实施联合抽查;加强涉企信息归集 公示。加强涉企信用信息整合,促进市场监管系统食品、药 品、知识产权、价格、质量等各领域的涉企信息“应归尽归”, 实现涉企信用信息类别全覆盖。强化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功能,加大“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推广应用力度,全面 有效归集各类涉企信息,推动年度市场主体年报公示率保持 较高水平;强化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实施差异化监管。
推进市场监管数智化。运用好全省集科学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阳光监管和综合监管为一体的“数智化”市场监管平台。以数据为驱动,以网络为载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监管手段创新和流程优化,提高市场监管 的智能化、体系化、精准化水平。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实现企业登记、行政许可全程电子化,企业开办、涉企经营许可等“一网通办”、 “跨省通办”。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合同和电子档案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
积极融入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加强与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管局沟通对接力度,聚焦短板弱项,推动落实帮扶举措,切实推进我市市场监管能力整体提升。落实长三角地区企业登记政策条件、程序方式和服务措施统一的市场主体准入规范。加强执法信息互通互认,强化反不正当竞争、 价格、广告、平台经济监管执法协作。加强长三角地区药品安全交流协作,落实长三角区域药品科学监管一体化措施。 推动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联合治理和特种设备安全联动监管措施。积极创建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项目,推动计量测试资源共享共用共建。扎实推进“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鼓励更多线下实体店加入七日无理由退货承诺、大型连锁企业实 现长三角异地异店退换货。加强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领域的案件移送、协助调查、联合执法、结果互认协作。
第九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绘就市场监管事业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全市市场监管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必须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规划实施的全过程, 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和执行力,确保规划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推动市场监管事业迈上新征程。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到市场监管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切实做到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 指示精神。引导党员、干部胸怀理想、坚定信念,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党内组织生活,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作风建设。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持续开展 “三查三问”,坚决从源头上铲除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 土壤。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负面清单”,密切联系群众,切实为基层减负。
加强纪律建设。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把党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入开 展政治巡察,强化纪律教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用铁的纪律保证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小个专”党建作用。通过不断强化政治引领,进一步提升“两个覆盖”质量,深入推进典型示范带动,把 党建工作和服务发展融合推进,引导和帮助“小个专”党组织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第二节 加强规划统筹衔接明确定位。
本《规划》在《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统领之下,作为全市市场监管领域的一项专项规划,突出全市“十四五” 市场监管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进一步聚焦事关全市 市场监管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具有全局影响的重大政策、支撑高质量监管的重大工程项目,为市相关部门规划和市政府重要部署和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建立规划衔接协调机制。规范规划编制方案,全面履行 研究、衔接论证、审核批准、规划发布等编制程序。坚持下 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 互协调、其他规划服从综合规划、相关规划互不矛盾的原则,构建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的规划衔接机制。
第三节 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组织实施。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规划宣传解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财政资金、产业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方面对规划落实予以政策支持。
严格考核评估。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问效,实行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将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分解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年度考核,确保落到实处。